桃園小學 / 立方建筑設計
建筑師: 立方設計
面積: 42000 m2
項目年份: 2022
攝影師:深圳羅漢攝影工作室-陳俊偉
廠家: 固克漆, 廣美, 德麗雅
主創建筑師: 邱慧康
設計團隊: 郭江波、姬國威、謝飛飛、謝聰、孔曉莉、趙雪晴、張慧
室內設計: 賀鵬、熊芬、付亞楠、黃雷 、王華
合作方: 華陽國際設計集團
委托方: 羅湖區教育局、桃園小學
City: 深圳

項目概況
桃園小學坐落在深圳羅湖筍崗片區,位于未來新羅湖會客廳,具備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學校周邊主要為住宅區和工業、商業混合用地,人口高度密集;一公里內學校較少,僅有筍崗小學、桂園中學兩所,且現有學校因年代久遠面貌陳舊,設施老化。根據“新羅湖”的科技、生態、人文、創新的區域特征,桃園小學致力要打造成一所代表羅湖教育質量的區域一流名校,緩解周邊學位緊張的情況,提升片區教育綜合實力。


設計思考
項目占地面積約為1.3萬平方米,在這種尺度用地上需要打造一所36班+12個機動教室的規模的學校,面對這種屬于典型城市更新下的高密度學校案例,設計團隊不得不思考:如何滿足高容積率的同時,打造一個友好宜人的校園環境?綜合考量過后,我們決定打造一個高樓林立下的“城市綠洲”,這也意味著學校將擁有立體的花園綠化、良好的通風、采光、日照條件。讓建筑本身變得舒適宜人,希望它不是城市未來的阻礙,而是一個充滿綠化的場所。孩子們能在有限空間的校園生活里滿足對無限知識的探索,實現科教共贏,資源共享和生態共生的設計愿景。


立體功能布局
彈性功能,垂直劃分
傳統的校園建筑組成可分為教學區、體育區、學術區和生活四大功能區,但現有的用地條件已經不能利用簡單的水平分區來劃分。于是我們將四大功能區的各項功能重新拆分,其中學生中心和體育中心部分功能交叉,可進行動態重組。在城市高密度限制條件下,我們引入“復合教育空間”的概念,結合“地面架高、多首層設計”等手法,將大空間、小空間有序垂直組織,功能更加便捷高效。體育功能與學術功能均布置于首層及負一層,方便與外界分享。教學中心較為私密則單獨布置,辦公空間往往布置于建筑頂層。因此,在集約用地限制下,通過加強垂直方向的彈性功能布局以滿足共享理念。



高效集約的“四層”垂直空間
在建筑中間引入一個寬敞的庭院,團隊從自然汲取靈感,通過層層后退、不斷蜿蜒變換的連續景觀平臺打造“半盆地”的形態,使其成為一個趣味場所。地下共享層:圍繞院子組織我們學校的食堂、圖書館、游泳館、體育館等大空間,借助中心庭院,各空間都擁有良好采光通風。這里既是整座校園的共享區域,也可在非教學期間對周邊社區居民開放,作為其社區中心,資源利用最大化。地面活力層:“多首層”設計,將負一層、首層、二層結合架空層、庭院、大臺階來營造城市與校園活力的流動及延續,形成“四重地面”體系。中部秩序層:打破傳統布置的教學空間,將教學空間與活動交流空間、連廊景觀空間融合為一體。頂部交往層:屋面的功能不斷復合多樣化,集合運動、景觀、社交等多重功能,使屋面活動交往豐富及趣味化。


疊園景觀
通過平臺綠化、豎向綠化及屋頂綠化打造“疊園”景觀,將彈性的教學組團結合院落的空間變化,對不同尺度、不同層次空間進行滲透,強化學習活動之間的聯系,從而建筑與景觀形成復合型學習空間,支持豐富、多元的教學需求。我們借助三種類型營造“漫游空間”,首先舒展建筑形態,使建筑面向景觀,讓建筑擁有最大視野。分化中庭景觀:不同于建筑圍合一個院落的布局,在教學組團中引入兩個垂直景觀。垂直景觀平臺:每層平臺結合疊落景觀花園,讓學生有更多接觸自然的活動空間,以服務學生課間行為。


“教與學”邊界的拓寬
學習不再局限于教室,我們需要拓寬“教與學”的邊界,從傳統的授課模式變為鼓勵學生更多的互相交流,每層通過利用不同拓寬走廊界面變化創造豐富的教學空間,打破傳統狹窄的交通空間。在拓寬區域形成豐富的“閱讀角”“討論區”等,打造課室+非正式學習空間+交往廊的模式,開放交融、靈活性強。通過建筑的適應性設計,讓教學空間更加開放化和組團化以適應教學模式及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模糊教學與活動的邊界。
典雅簡約的建筑氣質
校園整體采用具有北歐風格的黑白灰色調,局部穿插一些大面積的色彩,窗戶形式大小有序,使得整個立面在簡約中又富有變化,表達出教育建筑既嚴肅又活潑的氛圍特質。在室內空間的色彩選擇上,我們采用質樸平和的木色為主,利于學習氛圍的營造。局部選用較為鮮艷的色系,比如在負一層和風雨操場等位置,我們使用藍色裝飾。富有生命力的橙色主要被用于運動場所,還有清新的綠色則用于樓梯點綴。多元化色彩不僅可以很好的界定不同的公共空間范圍,為空間增添一份趣味性;還能調節學生的心理情緒,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結語
如今高密度與標準化的現代校園儼然成為城市建設的大勢,但是教育建筑垂直化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學生從校園—社區—自然的連續空間體驗。本項目重點解決了高密度之下如何創造有趣的空間關系,我們希望在滿足基本教育需求的同時,力所能及地去創造一些充滿活力與趣味的室外場所,正如之前與老師的溝通,學習知識不僅限于教室,也來源于自然。
來源:本文轉載自網絡
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 時間 2023-06-30 /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