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東南邑歷史文化街區(qū)景觀修復 / 象界設計
景觀設計: 象界設計
項目年份: 2023
攝影師: 楊燦
委托方: 華夏江鴻(大同)文化旅游開發(fā)有限公司
建設單位: 瀘州洪茂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
City: 大同
這是一個當代歷史文化街區(qū)更新的全新視覺。對于我們來說,每一塊被觸摸使用過石頭和瓦片都具有鮮活的生命。這個空間更像是一個記錄者,記錄她們100年間的生命消失過程。
項目位于大同古城東南邑的大廟角歷史街區(qū),將空置廢棄的場地改造為充滿歷史記憶的公共空間。
項目可以稱之為一個獨特的文化空間藝術展。通過了解場地的歷史并以新的詮釋呈現(xiàn),古城改造中一系列零碎的老物件事件以全新的視角陳列于場地地中,與新材料的結合運用帶來獨特的空間感受,實現(xiàn)歷史與現(xiàn)在時空的交疊,呈現(xiàn)出一個具有紀念性的當代文化藝術空間場所,使人們在參與互動的同時引發(fā)對過去與未來的思考。
項目位于大同古城東南邑,處于大廟角入口位置,街區(qū)內部保留有大量的傳統(tǒng)民居建筑,有較為完整的歷史風貌,西側是鼓樓東街坐落著大同關帝廟,北側毗鄰魏碑研究院,場地廢棄多年,卻是古城歷史街區(qū)改造里難得的公共空間。
設計思路源于設計師對場地的初步印象。初次踏入這片街區(qū)時,項目已開始了修復工作,滿地散落著建筑材料,曾經(jīng)的繁華已變成滿地破敗,映入眼簾每一片殘墻、破瓦、老物件都無聲的訴說著這里曾經(jīng)的生活氣息,在觸動之余,想要“留下一點什么”便成了設計的初衷。在設計師眼里,每一塊石頭與老物件都濃縮成了最珍貴的文化符號,并試圖將它們轉化成景觀價值。
消失的花園:公共空間自然不能缺少人的參與,項目需要解決如何在內向的院落空間里引入活力。設計以生長為設計理念,布置方式由地面的陳列空間至抬高了5.35米的視覺廊道空間構成,由老至新的物料遞進,強調時間的迭代。收集陳列的老物件在此永久性保留,100年間會慢慢的風化而消失。在這里她將慢慢融入宇宙,消融于歷史的長河。
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地面陳列空間、廣場、抬升的視覺廊道空間和上層鏡面看臺。地面陳列空間的材料全部來自現(xiàn)場,由設計師親自挑選,安排老物件的陳列擺放,作為歷史痕跡的展示。水景廣場與廊道空間緊密連接,廣場提供人流的集散功能,廊道逐級向上,與廣場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提供演繹的可能,同時表現(xiàn)出對生命和文化的敬畏之意;
廊道在二層圍合出U形空間與地面對話,人們行走駐足,上下形成老物件與觀看者更好的交互關系。流線盡端,同時也是場地的最高點,鏡面盒子“消失”在天際線里,完美的融入場景中,走上看臺,俯瞰古城的第五立面,在互動中引發(fā)人們的思考:就如同一些遙遠的記憶看似消失,實則留在一代人的腦海里。
項目代表了對歷史街區(qū)空間改造的一個新的嘗試,以創(chuàng)新的元素營造供人們互動參與的場所的同時留下最原始的場地歷史記憶,引發(fā)人們對過去和未來的思考,為場地帶來獨一無二的魅力與藝術價值。
-
來源:本文轉載自網(wǎng)絡
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chuàng)。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 時間 2023-09-26 /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