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赤岸無同院子 / 其實建筑
建筑師: 其實建筑
面積: 850 m2
項目年份: 2023
攝影師: 吳清山
廠家: 織圓棕纖維科技有限公司
-
-
-
-
前言
“無同”建筑群位于義烏深塘村村口,由一棟混凝土結構建筑及三棟附屬建筑組成,與村子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系。作為村口標志性的建筑,梧桐樹院見證了村子百年歷史變遷,承載著幾代村民的記憶。設計試圖建立一種機制,不斷地指引著人們在漫游建筑時去建立其與梧桐樹院、周邊地景之間的關聯,我們希望通過該機制,創造參與者的體驗,將空間記憶、存量建筑、當地景觀真正地編織為一體。
體與景
在不碰觸原有結構的前提下,設計剝除原有語言混亂的立面,在建筑“骨骼”中置入一套不同尺度的“體”,依靠這些“體”來多角度貼近周遭。兩處楔形茶室首先被置入建筑二層,試圖以此來還原山水畫中亭閣的意向。其中,我們稱之為“張望”的體,強烈的打開高度幾乎要將面前那棵梧桐樹“吞入腹中”。另一處是從西南側包廂里長出來的體,與“張望”相反,它外小內大,匍匐著望向前院樹林。
在一層,設計置入一個4*8M大小、局部偏移出建筑的體,使得前院與過道灰空間在平面上呈現漏斗形,以協調前后院的平衡氣氛。建筑南側書吧的通高空間引入了高處的梧桐景觀,低處則打通了穿過楓赤線望向遠方麥田的視線,伴隨五里白溪的水聲,靜謐而悠遠。
褶與向
建筑的東側面對南深塘村腹地,我們將建筑的東立面變化為折疊褶皺的方式——連續變換的金屬板遮擋加上具有朝向性的玻璃面,褶子在不停轉折的過程中,吸納光線,同時將觀者的視線帶到樓下斑駁的瓦頂,帶到近處的村落民居,也帶往遠處的田野與山丘。
針與線
場地南側的梧桐林經過百年的生長,樹冠交織撐滿了整個院子。梧桐林在本項目中具有“穿針引線”的重要地位。西立面上,有著四棵貼著建筑的梧桐樹,我們將樹與建筑的關系設置為不同的等級:貼近式、緊靠式、挪位避開式、穿堂入室式,樹與建筑的關系被橫向展現在立面上供人閱讀。面對繁茂的梧桐林以及造價的限制,建筑立面用熱烈且低飽和度的紅色拉毛涂料作為回應,綠色的林子與紅色建筑相互補充,也呼應著雙方“針與線”的互文關系。
除了物理式的、色彩上的考量,“穿針引線”的關系還體現在從一樓到二樓的流線中,林子被置入的“體”串聯起來,反復收納和強調進參觀者的體驗之中。至此,在多重考量的相互作用下,建筑的命運也與生長中的樹林緊緊交織在一起。
來源:本文轉載自網絡
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
- 時間 2023-08-15 /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