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咖啡·北京北鑼鼓巷店
室內設計 · 北京, 中國
室內設計: 余留地
面積: 65.0 平方米
項目年份: 2019
攝影師: 金偉琦
廠家: 臨沂廣大紙業, 姚師傅水磨石, 順平瓦業
對于北京的民營文創產業,過去的兩年充滿艱辛。暴風驟雨般的清理整頓橫掃全城,疏散了大量制造業和服務業。受日趨保守的政策影響,文化和生活消費機構紛紛向南方轉移,因為那里具有相對寬松的市場環境。歷史街區里便捷且便宜的胡同房屋,原本是市井創業的理想土壤。“封墻堵洞”的嚴格管理方式,使舊城區原本有限的商業物業驟減。曾經自由發展的許多本地品牌,被迫寄生于封閉式管理的大商場之中。在與城市活力緊密相關的公共空間中,服從于安全的需要,自發的社會活動幾乎絕跡。在舊城復興的艱難改造之中,建筑師們往往過度專注以四合院為理想原型的私享生活空間,而忽視圍墻之外共享的公共領域。余留地長期致力于在街道空間層面激活城市生活,并與獨具創造活性的生活方式品牌合作,在夾縫中滋生文化的多樣生態。
與被旅游業毀容的南鑼鼓巷不同,一路之隔的北鑼鼓巷保持了更多北京胡同的日常景觀。在這里,低矮擁擠的四合院落與醫院,學校,機關單位,集體戶口的多層住宅混雜在一起,形成一個息息相關的生活社區。北鑼鼓巷的支路千福巷里,一棟舊辦公樓由萬科地產投資改造為長租公寓,給街坊帶來新的群體。公寓的首層西側,面向市政服務站,由“大小咖啡”負責運營,為這個不斷進化的胡同品牌提供了新的試驗場。
余留地設計團隊與“大小咖啡”再度合作,在總面積180平方米(包括室內和室外)的空間里實現了四種使用功能;一個白天模式的咖啡店,一個夜間模式的酒吧,一個微型畫廊,以及一個向周邊街道開放的花園。
平面圖
空間設計的策略基于“大小咖啡”品牌文化的包容性,以有限的尺度為城市各類階層的凝聚創造條件。余留地認為咖啡店常常因為強調“精品”而產生拘束感,希望以放松的控制手法實現“起興”的自由氣氛,并為日后使用方式的調整爭取余地。室內外作為整體,被定義成一個由公寓租戶與外來訪客共享,帶有庭院的“康樂中心”,鼓勵玩耍熱鬧式的社交生活。
“康樂中心”的室內劃分為會客區,咖啡吧臺和畫廊。會客區的座位是定制設計的沙發椅,由鋼管和軟墊構成弧線的圍合狀,促進人們之間的自發交流。咖啡吧臺的構造融入了具有“街道屬性”的展陳與零售元素,包括背景墻面上可以更換海報的告示欄,以及流動書報亭中常見的旋轉貨架。吧臺臨窗的一側安裝著啤酒龍頭,客人可以在室外平臺上從窗口直接買酒,類似單位大院里的糧油店。在“康樂中心”的最里面,原本為連接咖啡店與公寓樓道的過渡房間,開辟出一個名為“太小地方”的微型畫廊。一個位于門洞中間的半圓形墻面模糊了室內的界限,同時隱藏了衛生間。畫廊的窗戶正對室外庭院,其外側的輪廓通過噴繪文字形成圖案而獲得辨識性。
咖啡店的室外原本被公寓物業方用作停車場,余留地提出將其改造成一處適合運動的庭院景觀。入口門廊被改造為一個半戶外的客座區,面對著胡同中人來人往的市井風情。新構筑的無障礙坡道,長椅,樹池和欄桿的流暢組合靈感來自于滑板公園。在場地的中間,擺放著一組健身器械和乒乓球桌,提供中國城市中最親民的街頭娛樂。名為“卡布騎諾”的固定自行車裝置增加了手把上的托環,便于插入咖啡杯和酒杯。
材料運用的意圖是從傳統中發現“原來這樣也行”的方式。環繞咖啡店空間的墻面滿鋪著淺棕色,通常用來包裝食物的牛皮紙,并裝飾著絲網印刷的圖案(由Meat Studio設計)。貫通室內外界面的墻體都采用琉璃筒瓦。歷史上,這種略帶粗糙感,由泥土燒制的建材常見于北京,主要用來覆蓋城中皇家建筑的屋面,因此具有地域性的暗示。在“大小咖啡”北鑼鼓巷的設計中,琉璃筒瓦粘貼于豎向墻面,創造出竹節般的連續起伏,使光線在金黃色釉質上層層漫射。無論北京的天氣如何變幻難測,空間中流轉的日常生活都被一種溫暖、并近乎輝煌的基調所襯托。
來源:本文轉載自網絡
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 時間 2019-11-13 /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