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千福巷12號,安定門內(nèi),東城區(qū),北京市,中國
主持建筑師:張淼,唐康碩
設計團隊:王飛宇,劉友鵬,王怡茜,楊文浩
業(yè)主:北京萬科泊寓
建筑面積:1230.0 m2
項目年份:2018
攝影師:唐康碩" />

午夜宅男影院/中文av字幕/日韩欧美v/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八 - 国产欧美日

建筑師:MAT 超級建筑事務所
地址:千福巷12號,安定門內(nèi),東城區(qū),北京市,中國
主持建筑師:張淼,唐康碩
設計團隊:王飛宇,劉友鵬,王怡茜,楊文浩
業(yè)主:北京萬科泊寓
建筑面積:1230.0 m2
項目年份:2018
攝影師:唐康碩

 © 唐康碩

項目所在的千福巷是位于安定門西南側一條安靜的胡同。 我們第一次去場地的時候是三月份,半年沒下過雨的胡同里異常干燥。 場地的北側是北鑼鼓巷小學,西側是北京市第一中學,南側和東側是有著紅磚外墻的鍋爐房和住宅樓,周圍環(huán)境雜亂無序。場地內(nèi)的建筑建于90年代,原為辦公用途,院子中央的一棵古槐樹是場地的空間核心。如何在如此在干燥的老城環(huán)境中,通過外部的空間設計營造一個全新的青年社區(qū)體驗,是設計之初面臨的問題。

鳥瞰 © 唐康碩

第二次去看場地已是五月將至,場地中央的古槐樹剛長出了新葉,陽光和風透過嫩綠的樹冠在地上投射出斑駁搖擺的影子。爬上屋頂平臺放眼望去,二環(huán)里的灰色屋頂之間的空兒,填滿的盡是郁郁蔥蔥的綠色樹冠。這種人造物與自然要素之間天然的平衡,讓我們意識到對眼前這個場地的設計干預,不能簡單地將“舊”簡單替換為“新”,而是應該通過一種輕介入的建造方式,建立“舊”與“新”之間恰當?shù)膶Ρ群瓦^渡。

戶外長凳 © 唐康碩

分析圖

項目場地與胡同和周邊環(huán)境的界面,是我們最早就開始關注的問題。尤其在老城區(qū)狹窄的空間條件下,這個界面既是產(chǎn)權和空間的邊界,也是一個場地與周邊對話的媒介,是對基地所在文化的觀察和重塑。于是,我們在設計中,從對空間邊界的重新定義切入,嘗試圍繞場地和建筑重新建立一個連續(xù)的界面空間。一方面通過設計元素的連續(xù)性獲得空間氛圍的整體感,另一方面為建筑改造升級后的居住功能提供適當?shù)碾[私保護,進一步地有利于于在這個連續(xù)邊界上植入使用功能,從而有效地充分利用庭院空間,完成從單一的空間邊界到容納多種功能的空間升級。

休閑空間 © 唐康碩

頂棚下 © 唐康碩

我們在首層3米以下的近人尺度創(chuàng)造了連續(xù)的界面,從外部的院墻延伸到院子內(nèi)部,形成一個閉合的曲線。連續(xù)的邊界形成了內(nèi)外兩個院子:外部院子的邊界作為場地限定和輔助商業(yè)空間使用;內(nèi)部院子的邊界作為承載青年公寓公共活動的載體。重新設計的邊界由枝杈形的鋼板組成,并在入口等重點空間形成放大的雨棚,邊界上同時也嵌入了休閑座椅、室外聚會、露天吧臺、公寓入口、電影放映等公共活動功能,沿內(nèi)院的邊界由于其半虛半實的隔斷也加強了首層公寓單元的私密性。我們希望樹下的空間能夠成為青年公寓居住人群休閑和交往的場所;并且在漫長的冬季,綠色的連續(xù)樹杈形邊界也仍然能夠給落葉之后的院子帶來生機活力。

樹下 © 唐康碩

閱讀桌 © 唐康碩

在這個項目中,我們借助設計試圖探討輕質(zhì)地、介入式進行老城更新的可能性,希望通過小的動作帶來大的改變。尤其是北京的老城區(qū)里,有大量的平房雜院和機關單位的混合,建筑密度很高,人口構成也相對復雜。老城的更新無法一蹴而就,設計的介入一定是緩步的、輕干預的,甚至是臨時的,只有通過對一個個場地和空間的逐步整理,才能最終達到完整的更新目標。

© 唐康碩

這個大樹下的院子里,新介入的樹狀邊界與修整過的地面鋪地一起,包裹出了一個公共性的空間場,從而與周圍雜亂的環(huán)境產(chǎn)生對比。我們通過植入的一層界面限定場地的空間內(nèi)核,然后再賦予界面內(nèi)容從而對原有場地進行活化。于是,原有建筑、新的界面、新場所空間三種元素一起形成了這一次的更新結果。城市更新是一直在持續(xù)的,這種輕質(zhì)介入只是其中的一個階段,我們把每一步的改變都視為即時的、過渡性的,和靈活變化著的;我們也希望這個階段的暫時改變能夠來帶更多樣年齡層次的人群,從而產(chǎn)生可以激活周邊區(qū)域的因子,繼而影響周圍更大范圍的老城區(qū)進行或快或慢的自我更新。

轉角 © 唐康碩

頂棚和樹 © 唐康碩

千福巷的這個項目是老城區(qū)里的輕介入更新實踐,在這種設計命題下,傳統(tǒng)的景觀設計經(jīng)驗幾乎失效:我們不但不能通過對常規(guī)手法的單純模仿,只是為了做一個“看起來像”的外部空間設計而產(chǎn)生空洞的結果;而是要通過給外部空間環(huán)境中的某種載體賦予其特定的使用方式來完成場所體驗的提升。這樣的訴求導致我們并沒有先入為主地從某個既有的形式語言入手,而是從青年公寓使用者需要的現(xiàn)實生活場景、以及人們對這一生活的詩性體驗入手來進行設計構思。

露臺 © 唐康碩

諾伯格·舒爾茨認為:場所是人們通過與建筑環(huán)境的反復作用和復雜聯(lián)系之后,在記憶和情感中所形成的概念——特定的地點、特定的建筑與特定的人群相互積極作用并以有意義的方式聯(lián)系在一起的整體。我們試圖在這個大樹下的院子里重新找回符合其自然和空間環(huán)境特征的場所精神,通過對樹下空間的重新限定以及場地和邊界上的公共活動功能植入,力圖在老槐樹下創(chuàng)造一個青年人群朝氣蓬勃的美好生活場景。

入口和頂棚 © 唐康碩

01.jpg

02.jpg

03.jpg

04.jpg

05.jpg

06.jpg

07.jpg

08.jpg

0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20.jpg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來源:本文轉載自網(wǎng)絡

 

我們重在分享,尊重原創(chuàng)。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nèi)容!